深圳大芬油畫村的顏料氣息與電子元件的金屬味奇妙交融,我握著從舊電腦上拆解下來的散熱銅管,在非遺廣繡傳承人李阿婆的指導下,將它拗成鳳凰展翅的造型。誰能想到,這些本該被拆解回收的冰冷零件,竟成了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碰撞的媒介。
一切源于一次意外的相遇。那天,我們回收了某設計公司淘汰的工作站,其中一臺主機外殼上殘留著精美的廣繡圖案。經打聽才知道,這是設計師為了尋找創作靈感,特意將傳統刺繡融入工業設計。這個發現讓我靈光乍現:深圳既有蓬勃的科技產業,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蘊,為什么不把兩者結合起來?
我帶著想法找到父親,他起初直搖頭:“回收就是回收,搞這些花里胡哨的干啥?” 但當我們把第一批用舊電路板改造的廣繡框架帶到李阿婆面前時,老人布滿皺紋的手輕輕撫過電路板上縱橫交錯的線路,眼睛突然亮了:“這紋路,像極了我們繡娘手中的絲線!” 就這樣,我們開啟了 “科技繡” 項目,將回收的電子零件清洗、打磨后,作為廣繡的立體支撐框架。
在福田的文化創意園,我們舉辦了首場 “科技繡” 展覽。用 CPU 散熱片做成的繡繃上,繡著深圳地標建筑的廣繡作品栩栩如生;硬盤碟片被打磨成鏡面,倒映著雙面異色繡的精美圖案。參觀者絡繹不絕,一位外國游客驚嘆道:“這是我見過最驚艷的文化融合!” 父親站在人群中,悄悄抹了把眼角,我知道,他開始理解這份創新背后的意義。
隨著項目的推進,我們將目光投向了更多非遺領域。與佛山剪紙大師合作,利用 3D 建模技術將舊電腦零件轉化為剪紙紋樣;和潮州木雕匠人一起,把拆解的金屬部件鑲嵌進木雕作品。有次在潮州,一位老匠人摸著我們帶去的鈦合金散熱片感慨:“這材質的硬度,用來做鏤空雕刻再合適不過!”
除了工藝融合,我們還嘗試用 AI 技術守護傳統文化。將回收電腦的閑置算力接入 “非遺數字保護計劃”,通過人工智能對粵劇唱腔、嶺南建筑圖紙等進行數字化處理。當我們把修復后的百年粵劇老唱片送到粵劇博物館時,館長握著我的手激動地說:“這些珍貴的聲音,終于能完整地留存下來了!”
如今,我們的 “科技非遺” 工作室在深圳文博會嶄露頭角。父親也成了項目的 “文化顧問”,常常帶著老花鏡,給年輕設計師講述傳統工藝的門道。站在工作室的落地窗前,看著深圳的摩天大樓與傳統騎樓交相輝映,我深深體會到:回收不只是資源的循環,更是文化的延續與創新。在這座充滿奇跡的城市里,我們正用電子零件,續寫著屬于傳統文化的嶄新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