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圳無人機產業園的試飛場上,一架由回收無人機零部件重組的測繪機騰空而起,機翼上斑駁的電路板紋路在陽光下泛著奇異的光澤。父親站在控制臺旁,緊盯著屏幕上的數據,白發被風吹起:“當年收舊電腦,哪能想到有一天要和會飛的‘電子家伙’打交道。”
故事起于一次突發狀況。某物流企業因業務調整,淘汰了數百架老舊無人機,電池損耗、飛控系統故障讓這些設備成了棘手的 “電子包袱”。當我們接到回收需求時,團隊里炸開了鍋 —— 無人機結構精密,拆解難度遠超普通電腦。父親卻一拍桌子:“電腦能修,這些會飛的電腦也能救活!”
在南山的實驗室里,我們組建了跨學科攻堅小組。電子工程師拆解飛控主板,材料專家研究碳纖維機翼修復,程序員則嘗試激活沉睡的導航系統。當第一架修復后的無人機在蓮花山公園完成首飛,精準定位到預設目標時,參與項目的技術員激動得紅了眼眶:“這些‘退役飛俠’,又能執行新任務了!”
隨著深圳低空經濟的蓬勃發展,我們發現低空交通監控設備更新頻繁,淘汰的雷達終端、通信基站堆積如山。團隊研發出 “模塊化拆解方案”,將舊設備的核心芯片、傳感器分類重組,為新興的城市空中交通管理系統提供低成本備用組件。在某次大型無人機表演活動中,臨時啟用的回收改造設備穩定運行,保障了千架無人機編隊的精準操控,主辦方贊嘆:“這些‘二手大腦’,比新設備還靠譜!”
更意外的收獲來自教育領域。我們與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合作,將回收的無人機改造成教學教具。學生們通過拆解、維修真實設備,快速掌握無人機原理與維護技術。有個學生用回收零件組裝的創意無人機,在全國職業技能大賽上斬獲金獎,他在領獎時說:“這些從‘垃圾堆’里撿來的寶貝,教會我什么是真正的科技創新。”
如今,我們在寶安建成了 “低空電子循環基地”,無人機、無人車、低空通信設備的回收再利用形成完整鏈條。基地里,機械臂自動分揀電子元件,AI 系統實時評估設備剩余價值,曾經的電子廢棄物在這里煥發新生。在深圳國際低空經濟論壇上,當我們展示 “舊設備新生計劃” 時,臺下的行業巨頭紛紛拋出合作橄欖枝。父親作為代表發言,握著話筒的手微微顫抖:“回收不是終點,而是科技重生的起點。”
暮色中的深圳,無人機群拖著彩燈劃過天際,勾勒出這座城市的科技輪廓。我和父親站在基地樓頂,看著忙碌的回收流水線,忽然明白:在深圳這片創新的熱土上,每一臺舊設備都承載著無限可能,而我們要做的,就是讓它們在低空之上,續寫屬于未來的傳奇。